內容

第二章   青春的鼓動

何謂「和藹可親」?


木村:今天的主題是「和藹可親」。在許多問卷調查當中,當被問及「喜歡甚麼樣的人?」不論男女,很多人的回答是「和藹可親的人」。
至於問「想成為怎樣的人?」許多人的答案也是:「和藹可親的人」。

「不聞不問」就是「和藹可親」嗎?

井桁:另一方面,其實大家對於「和藹可親」卻又一知半解。還有種傾向是親切理解為「保持適當距離,以不傷害彼此」。
前幾天,聽一位朋友提起某人想辭職,賦閒在家,朋友還說:「就別打擾她吧,那也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親切的事。」我很驚訝地說:「不對吧!不去鼓勵她,怎能算是親切呢?」

替人分憂

會長:人就是既渴望受人「親切對待」,又不太想和別人有牽扯。兩者都是坦白的心情。
和藹可親是「心」的問題。「心」雖然看不見,卻很微妙、纖細。因此沒有人能一口回答甚麼叫親切。問題就是這麼不簡單。就像「人是甚麼?」的問題一樣。
和藹親切在日語中寫成「優」字,「人」字旁,加上「憂」字。意思就是為人擔憂--體諒別人的哀傷、痛苦、寂寞,就算是親切和藹。
這個字也是優秀的優字。和藹親切的人、體察人心的人,是真正「優秀的人」,人類真正的「高材生」。因此和藹親切是人類最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與人格。

對送報的我說:「天氣這麼冷,辛苦了!」

會長:在我十二、三歲的時候,曾送過報紙。當時因為身體差,既為了鍛煉身體,也想盡量代替從軍的兄長們幫補家計,便開始當送報伕。
清晨,幫過家裡的海苔店之後,再去送報。整條街道還在沉睡,尤其到了冬天,迎著寒風騎腳踏車,吐出的氣都冒成白煙,手指頭也凍得發疼。
把報紙送到各式各樣的人家,其中大多數根本就沒見過面,即使遇見了也愛理不理,有時還遭狗吠。
其中令我難忘的是一對親切的年輕夫婦。
那地方是約容納二十戶的平房。有一天,我一進中央的大門,一位太太正用「碳爐」在走廊燒飯--現在年輕一輩也許很陌生,是一種土製的碳爐。
我向她說早安,遞出報紙,她以笑容回應我說:「辛苦了,你總是精神飽滿啊!」
當我要離開時,她叫住我:「對了!你等等啊!」
她塞給我滿懷的番薯乾,說:「這是昨天從家鄉秋田寄來的,你不嫌棄的話,就收吧,並代我向你的父母親問好。」
她高高個子的丈夫也對我說:「這麼冷的天氣,真難為你了。好好用功,將來才有出息。」
夫妻倆還邀我送完晚報後來一起吃飯。
他們也關心我家裡,當聽到我父親病倒的事,還勉勵我說:「發明家愛迪生的少年時代也是一邊賣報紙,一邊求學。小時候吃過苦的人是幸運的。」
不久,那對夫妻就搬了家,不知去向。雖然事隔五十幾年,那對夫婦親切的態度,至今仍留在我心中,他們待人真誠,沒有一絲傲氣。

掌權時始見人格

會長:佛法上以「平為人」來說明「人界」的生命狀態。「平」是指「平等」、「公平」溫暖接納任何人,這才算真正的人。
相反的是「擺架子」,欺壓別人。對手強的話,就點頭欠腰;對地位低的人就擺架子,這種人屬於畜生界、餓鬼界。擺架子是最惡劣的人格。在英國傳統的學校裡,據說要看一個人的人格,就 授與他某些權限。看他當上頭頭之後如何對待屬下,以此試探其人格。

木村:的確如此,有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告訴我,有些大學教授或知名人士,態度傲慢得令人難以忍受。他們耀武揚威,為小事動不動就發脾氣,還嚇唬人說:「如讓我發火了,你的下場如何,你應該心裡有數吧!」

井桁:實在看不出是有文化教養的人呢!

木村:當然,優秀的大學老師還是大有人在。

人不可以樣相

會長:因此,「和藹可親」應該是「把人當人來看待、尊重。」曾有人告訴我有關一位優秀教員的事。他是一位在熊本縣任教三十八年,受學生愛戴,充滿愛心的老師,他的出發點是甚麼呢?
這位老師小學二年級時,在寒冷的某一天,家裡來弓一對挨家逐戶賣唱的母女。母親邊彈三弦邊唱歌,小女孩就隨著歌聲起舞。外面雪花紛飛,少年邊吃零食邊看她們表演。
曲終,少年將吃到一半的零食要給那個小女孩。這時,在庭院裡給牛套草鞋的少年的父親,突然跑過來,一下子將少年推倒在地上。
父親向被嚇得站在一旁,不知如何是好的母女鄭重賠罪,因為自己的兒子竟然失禮地將自己吃到一半的東西送給她們,父親要少年下跪賠禮道歉。
父親不但送給她們穀糧,還將少年手裡整袋的零食交給小女孩,對於跪在地上哭的兒子,瞧也不瞧一眼,徑自拉起了牛往山裡耕作去了。少年的父親要少年以切身的體驗,牢牢記住「人皆平等」這個道理。這位少年長大成人後衷心銘記父親的這種愛心。
最近,這樣的父親很少見了。所以,絕對不可以外表來判斷一個人。
戶田先生二十歲的時候,胸懷大志從北海道來到東京,但是卻不太如意。在夏季將近的某一天,青年戶田無可奈何,來到母親遠親、一位陸軍將領的家。
青年戶田穿著藏青綿襖,皺巴巴的褲子。雖然被引進那家的大廳,但很明顯,對方是表面地敷衍,心裡卻瞧不起他。他們不但不試圖了解這個青年的大志,還盡量避開任何牽連。
戶田先生剛開始覺得他們的表面態度親切,便一五一十地將來意表明,一旦發覺他們只是虛應敷衍,便馬上起身離開。
那家的太太立刻用白紙包起桌的糕點,要交給戶田先生。
戶田先生憤慨地拒絕說:「我才不是為了這東西而來!」
戶田先生一輩子也沒有忘記當時的屈辱,好幾次一回想起來就向他太太說:「絕對不能以外表來判斷人,一個人未來的成就、使命,絕對無法以外表判斷,我們家人絕對不能單以外表來看人。」

牧口先生的慈愛

會長:戶田先生比誰都堅強和慈祥,即使是對再貧窮的庶民,也傾盡無限的慈愛。令戶田先生認為「這才是真正慈祥的人」的就是牧口先生。牧口先生也是一位既堅強、又慈祥的人。
他在北海道任教時,即使下雪也總是接送學童上、下課。
一邊注意不要讓體弱的孩子掉隊,一邊背小的、牽大的。
有時燒開水,牽起孩子凍裂的小手,慢慢泡進溫水中。
「怎樣?」「嗯,雖然有點痛」--那真是一幅美麗的景象。
牧口先生在東京也是出名的校長,但是因為他從不訶諛奉承權勢,所以總是受人忌恨,結果一再受迫害、遭貶謫。

不傷害孩子的自尊

會長:牧口先生曾經在窮人孩子就學的學校(三笠小學)任職,許多孩子家裡窮到下雨也沒有雨傘。牧口先生山掏腰包,為那些沒帶飯盒的學童準備豆餅或餐點。當時他也要負擔一定八口的生計,絕不輕鬆。那是發生在日本的學校還沒開始供應午餐十幾年前的事。而且,先生為了不傷孩子的自尊,將準備好的食物放在工友室,讓大家能自由取用。

木村:大概是認為敷在辦公室的話,大家不方便進出,放在教室的話,當著朋友的面,不好意思取用;他真是考慮得十分周到。

與為害人們的惡勢力拚命

會長:充滿慈愛的牧口先生,只要是為了孩子的幸福,便會不惜一切。一想起在扼殺個性的「填鴨式教育」下受苦的孩子們,就不計一切想拯救他們,他寫道:「想得快發瘋。」
只要是為了孩子,面對任何強權都寸步不讓,抱持「憤怒」而戰。連對當時大權在握的「督學」(視學官),也堂堂地極力主張「督學無用論」,指出督學只會造成教育單一化的後果。因此受到當權者的忌恨,另一方面也因而得到民眾愛戴。聽到牧口先生要調任他校,學童放聲大哭,從家長到教職員都因捨不得牧口先生而鳴咽啜泣。
最後牧口先生因反抗軍國主義死於獄中,為反抗令民眾不幸的軍國主義、錯誤思想而不惜犧牲。
所謂慈悲,是即使對待惡勢力也不稍寬待。佛法上認為,「憤怒」有善惡兩面,為好事憤怒是必要的,感情用而發怒只能算是畜生的心境。
越偉大的人,越有悲天憫人的胸懷,所以堅強且和善。

井桁:就因為是和藹親切的人,在牢獄裡也不改變信念,實在值得敬仰;這和我們一直以來對「和藹親切」的印象有點出入。

會長:「性格溫和」並不算真正的親切,不敢對抗邪惡,緊要關頭不出力,只能算「軟弱」。

只是「不與人爭執」?

木村:有人說,現在的人際關係是以「不與人爭執」為目的。也有人認為和人交情太深,自己似乎容易受傷害,一項調查還顯示出以下的結果。調查中約有七成的人「不太願意」和人打交道,五成以上的認為「如果因和人交道而遇上想不到的結果或事情,遭人閑言閑語的話,就會猶豫應否幫助或照顧他人。」(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六日東京都民意調查)

託大家的福

會長:的確在現代社會生活很不容易,這種生活形態造成人們自我封閉的心態,對此並不難理解。但人這裡也存在著一個相當大的錯覺,就是忘了一件事實,那就是自己能有今天,是託許多人的恩惠。
沒有母親恩惠,就不會出世、成長。還有父親、家人、親戚、朋友、托兒所和幼稚園以來的師長、創價學會的前輩。回想起來,真是身受數不盡的恩惠。

井桁:的確是這樣,有人說:「在高中入學考試前一個月左右,母親開始每天一早起來為我唱題,使我好感動,我想這是至高無上的慈愛了。」
「我確實感受母親的慈愛,從小我就一直被她教喻『要親切對待他人』,小學三年級開始,我家成了單親家庭,母親傾注更大的愛為我操心、犧牲奉獻,母愛堅強。」

會長:多麼感動啊!母親是最堅強、也是最溫柔的人。

井桁:有一位同學說:「我高一的時候,因為在學校交不到朋友,變得討厭學校,經常逃學。到了第二學期,索性就想退學,那時,班裡一位同學打電話鼓勵我:『來上學吧!中午一起吃飯盒好嗎?』我聽了真很高興,心想至少不要辜負那位同學的好意,於是又開始上學。現在那位同學成了我無所不談的好友。」

會長:溫柔體貼,是將得失置之度外的友情。人越吃苦,越有情。助人振奮起來,要給人勇氣。
正視別人的不幸,努力去體會、分擔對方的辛酸。在這當中,自己也會成長,對方也會變得堅強。待人親切就是薣意的互相鼓勵。

同情不如理解

會長:重要的是試圖了解對方,而不是只表示憐憫同情。
人只要有知己,就會產生生存的力量。

唯恐自己受傷害

木村:肉眼看不見的親切,不以某種形式表現,便不能傳達到對方。一般人只是鼓不起勇氣,或者擔心「若是打了招呼,對方反應冷淡的話,該怎麼辦?」

井桁:也有這樣的情況,「在電車上,一位老人上了車,雖然想讓座給他,卻怎麼也開不了口,心想:會不會對方不喜歡被當成老人看待,或者周圍的人會不會以為我扮好學生,就這樣猶豫不決。」

會長:的確,我們不能預知對方的反應。有時也許對方不領情,甚至還會遭到冷嘲熱諷。即使這樣,斥責對方或畏縮不前都不是辦法。
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和付諸行動的話,就會開闊自己的心胸。自己越茁壯堅強,就越能對人親切。

不行「善」就是「惡」

會長:牧口先生曾嚴厲批評懦弱的旁觀者,「懦弱的善人」終會屈服在惡的腳下。先生總是念念不忘地說:「不行善事結果和作惡是一樣的,譬如在路中央放石頭是件壞事,因為會妨礙後來的人,但是明明知道路中有石頭,卻心想不是自己放的,於是不將石頭移開,看來只是不行好事,結果還是造成後人的阻礙。」

自私者視周圍為敵

會長:其實大多數人心中都有善意,有概沒有人生來只有冷酷的一面。不過隨著成長,或許怕自己受傷,將那份溫柔藏在胸中,結果就真的成為冷酷無情的人。
自私的話,看誰都成了仇人,逐漸藏在自己的盔甲之下。如權力、名聲、地位、冷酷、逞威風之類的盔甲。這樣就成了「獸性」而不是人性。
據說釋尊總是主動出聲問候別人,而不是傲慢地等對方向自己打招呼,更不考慮「打了招呼,對方態度冷淡該怎樣辦」之類的事。

木村:待人親切也需要勇氣吧!

早知那間候一聲就好了

會長:對!膽怯是殘酷之母;相反,勇氣是仁慈之母。
奧地利名作家斯特凡、茨威格(Stefan Zweing, 1881-1942)在高中時代,班裡有一位很有人緣的高才生。有一天,他那位當公司老板的父親因某樁案件被捕。報紙更刊登了他家人的照片,說盡壞話。
他兩星期無法上學,到了第三個星期,突然他出現在自己的座位。兩眼就盯著課本,頭也不敢抬。下課了也是一個人呆望窗外,有意迴避大家的視線。
茨威格和其他同學都不要傷害他,而離開得遠遠的。他們也知道他需要溫暖的鼓勵,就在猶豫當中,上課鐘又響了。到下一堂課時,他卻己離校,就這麼再沒見過他。
當時問候一聲就好了--這份悔恨,恐怕都難逃內心的自責。
日本人一聽說某人不好,就一傳十,十傳百,也不求證。和仁慈恰恰相反。仁慈具備公正性,以及誠實地自己求證事實與否,直到自己心服。

木村:對別人仁慈親切具體上是怎樣的行動呢?我想個別情況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
小慈悲、大慈悲

會長:是啊!只要內心有為對方幸福祈求的一念。此外,牧口先生曾說過「小善」、「中慈」、「大慈」。
慈悲也許可分為「小慈悲」、「中慈悲」、「大慈悲」。
牧口先生認為,友情也有三個階段,假設朋友需要一萬日圓,如果給他一萬日圓幫他度過難關是小善;介紹他工作是中善;假如那個朋友是因為怠惰的毛病造成,如果給他錢或幫他找工作,反而助長壞毛病,幫他改掉怠惰這個劣性,介紹他正確信仰,才是真正的友情。
基於這個意思,廣宣流布是最大的慈悲,至高的人本主義。
除了佛法以外的「大慈悲」,有時反而招致對方誤解;例如父母為了孩子好,刻意嚴格管教的心情也許就是這樣。
各位行大善,也許反而被討厭。但仍為對方的幸福祈求、效勞,才是真正的慈悲。即使當時看不出來,但克盡誠實,會留下信用。總有一天,對方會了解我們的心意。

井桁:聽您這麼說,令我感受到一個人的親切和藹程度,可以衡量出這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大。
我們也要帶給別人感動,不只有表面的。

託四十億年生命的福

會長:在和藹親切當中存在著人性的崇高。這與佛法的慈悲,和西方人所講求的「人格」,其根底脈動的「愛」相通。
此外,前面提及「任何人都有賴許多人的恩惠才有今天的自己」,其實更廣義來看,大家都是被地球與宇宙中無數生命所支配,才得以存在於此地。
不論花、鳥、任何生物、太陽、大地,一切都是互相支持,合奏出生命的交響樂章。
四十億年前,地球上生命體誕生以來,生命孕育生命,生命支援生命,連綿不絕而有今天我們。
欠缺生命連環的任何一環節,就沒有今天的自己。

木村:的確沒有聽說有人是無中生有、突然間跳出來的。

會長:根本上來說,孕育下一代也可謂慈悲。更進一步來說,孕育生命的整個地球本身就是一大生命體,廣大的慈悲。戶田先生也曾說:「全宇宙本來就進行著慈悲的活動。」

井桁:有句話說「關懷地球」,其實我們早就身處地球的慈悲的懷抱當中。

朝向母愛的世紀

會長:在自己背後,有四十億年,不,應該說是全宇宙「慈悲的歷史」支配著我們,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。
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寶藏,大家都擁有這個寶藏,因此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、珍貴的存在。
孕育生命的宇宙、地球以及母親,總是孩子為不可取代的珍貴的存在。
對二十一世紀來說,最重要的是在社會上擴大這絕對性的親--對生命的慈愛。

木村:這麼一來,像戰爭、人權壓抑等現象都會消失。

井桁:環境破壞也會改善。

會長:為此,首先自己要努力成長。
「努力向上」的心態是很了不起的,本身就與慈悲相通。
排擠別人,只顧自己的心態則是傲慢之心、包藏憤怒的醜陋之心。
因此,身為二十一世紀主角的各位,希望你們多加鍛煉,使自己成為既「堅強」又「親切」的人。

下一頁

home.gif (2736 bytes)


Last edited 2000/01/15
This web page created by SNOW ©1999SnowdropCity .
All rights reserved.
版 權 所 有 不 得 抄 襲